崔胜男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由徐晓明所著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一书,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于向“新”而行、向“实”发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新战略、新理论、新动能、新产业、新制度、新探索”六重维度为广大读者解读“何为新质生产力”,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一书坚持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以问题导向为逻辑导引,通过翔实的学理阐释和鲜活的案例剖析,深刻回答了“为什么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支撑?”“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比较优势怎样凸显?”“如何发挥制度优势,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等时代之问,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选择、新方案。
作为新时代生产力跃迁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又需要对发展实践进行指导。《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试图回答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理论阐述与实践探索这一重大命题。
该书主要围绕这样几个关键问题展开探讨:第一,为什么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需要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又是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第二,与传统生产力比较,新型生产要素如何发挥作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特征是什么;第三,如何发展并打通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第四,如何深化改革发挥制度优势,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第五,国家与地方关于新质生产力相关方面的探索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哪些借鉴与启示。
基于长期跟踪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发展相关实践调研积累,作者尝试给出了上述问题的回答,并且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梳理和总结归纳,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希望用理论思想赋能新的发展实践。
新科技革命及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浪潮,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实践中,真正将新质生产力理念贯彻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作者致力于研究新质生产力在地方应用中的实践探索,为相关地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杜祥琬院士评价道,国家需要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其特点是理论上的创新,实践上的落地。本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提出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和制度创新体系,是一部难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评价道,该书从新战略、新理论、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等角度切入,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时代背景、发展路径及创新实践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对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科技创新、产业体系、政策制度等进行了梳理,是一部值得阅读并深入探讨的新作。
张占斌教授评价道,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必将重新塑造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该书从新质生产力提出的历史背景入手,联系理论与实践,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且全面的阐述,并创造性提出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的方法论与新型产业评估体系,是一部研究深入的著作。
洪向华教授评价道,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如何布局?该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创新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由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科技服务共同体有机组成,是一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佳作。
该书的一大亮点在于从“驱动要素、发展路径、发展结果”三重视角重新定义“新产业”。作者高屋建瓴地以“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为研究进路,旨在建构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该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用新理论赋能新实践,用新实践丰富新理论。作者思想深邃、洞察敏锐,其深刻意识到各地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遵循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体现出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因此,作者坚持系统观念,梳理国家与地方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探索经验及创新实践,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和实践性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相呼应,又有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既适用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探讨,又适用于普通读者普及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知识,更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文作者系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