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这四个战略重点

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当前经济运行的客观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判断和重大决策。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投资,将为扩大内需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把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避免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又可以提高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水平,补上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增强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这就能把扩大内需的过程转变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这四个战略重点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投资,重点应放在以下领域:

一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尽快把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打造为新增长点,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开发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培育未来新兴产业。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改造。运用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这四个战略重点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国外转移。通过智能化改造,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劳动,用数字孪生技术把传统生产线改造为无人化智慧生产线,不仅可以降低劳动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我国传统产业中能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降耗技术加以改造,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我国在绿色能源技术和绿色产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要积极扩大绿色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这四个战略重点

三是继续扩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类。

信息基础设施又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等。

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这四个战略重点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放手发展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如云办公、云课堂、云视频、云商贸、云签约、云医疗等,从而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研发攻关。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心环节。新质生产力必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所有这些技术都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这四个战略重点

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需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能力,调动科技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要尽快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这四个战略重点

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抓紧抓好。针对“卡脖子”技术,由政府组织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科技攻关计划,分秒必争逐个攻克难关。芯片是现代产业的“粮食”,要把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技力量整合起来,充分满足研发和生产的资金需求,采取多种技术路径和一切必要措施,在芯片自主供给上打一场胜仗。

要培育一批像华为一样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相信芯片难题一定能解决,进而乘胜前进,以自主创新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郑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文章来源:节选自《前线》杂志2024年第6期文章“努力提高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自觉性”

责任编辑:申洁

网络编辑:崔天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0)
大观网-36氪的头像大观网-36氪
上一篇 2024 年 6 月 5 日
下一篇 2024 年 6 月 6 日

相关推荐